医学科普|肾移植后最长可生存四十年?

2024-09-10 11:43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国际肾脏病学会(ISN)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每年有超过十万名患者通过肾脏移植手术获得了新生,这一数字在近年来持续稳步增长,医学界在器官移植领域始终在进行不懈努力。 肾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一旦功能衰竭,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质量与安全。传统的透析治疗能暂时缓解病情,然而长期依赖透析不仅会让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还会产生高昂的医疗费用和心理压力。肾脏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手段之一,能够从根本上恢复患者的肾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杨先生,1977109日在北京友谊医院行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2002426日行二次移植手术,20232月去世,肾移植术后存活454月。北京友谊医院两次肾移植术后受者存活最长时间。王女士,1980326日在北京友谊医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202212月去世,肾移植术后存活429月。北京友谊医院单次肾移植术后受者存活最长时间。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肾脏移植,揭开这一生命再生之旅的神秘面纱。01什么是肾脏移植?‍‍

 

 肾移植,顾名思义,就是将肾脏换个地方。根据肾脏来源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自体肾移植、同种异体肾移植以及异种肾移植三类。 1、自体肾移植 自体肾移植是指肾脏有些病变,比如血管瘤,输尿管严重缺损,复杂肿瘤等,需要将肾脏切除后,在体外进行切除或者修复后,重新装回身体。 2、异种肾移植 异种肾移植,大家可能听说过,近些年比较火,是指将不同种属动物之间的肾脏移植,比如说将猪的肾脏移植给我们人类。 3、同种异体肾移植 最常见的还是此类,也就是同种异体,即人与人之间的肾移植,常简称为肾移植。我们在网上检索的肾移植概念,即将健康者的肾脏移植给有肾脏病变并丧失肾脏功能的患者,实际上特指的就是同种异体肾移植。

 

02什么样的人需要肾移植?

 

 1、终末期肾病患者 这类患者的肾脏功能已经严重受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体内代谢废物无法有效清除,出现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症状。肾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手段,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2、不可逆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肾脏功能逐渐恶化,最终导致肾功能丧失的一种疾病。当患者的肾功能无法通过药物治疗或其他手段恢复时,肾脏移植成为最佳的治疗方法,可以替代肾脏的排泄功能,延长患者生命。 3、遗传性肾脏疾病患者 遗传性肾脏疾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肾脏疾病,如多囊肾、遗传性肾炎等。这类疾病往往导致患者肾功能逐渐恶化,最终需要肾脏移植来纠正基因突变导致的肾脏功能受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4、其他特定疾病导致的肾功能衰竭患者 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狼疮性肾炎等严重疾病导致的肾功能衰竭患者,在肾脏功能无法恢复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进行肾脏移植。 需要注意的是,肾移植手术并非适用于所有肾功能衰竭患者。在决定进行肾移植之前,医生会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年龄、心脏、肺脏、肝脏等器官的功能状态、精神状态以及是否存在感染等。 同时,患者还需要与供肾者的组织配型良好,以确保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术后恢复。此外,术后患者还需要长期服用抗排异药物,并定期随访观察。

 

03肾移植有年龄限制吗?

 

 肾移植没有严格的上下年龄限制。对于大多数终末期肾病患者,肾移植是首选的治疗手段。只有当患者无法接受移植时,透析才更合适。不适合肾移植的情形包括:少部分原发肾病、恶性肿瘤、严重心脏病患者、活动性滥用药物或酒精成瘾状态等。这些情形虽然总体占比不高,但在移植前的评估阶段,需要移植医生对其仔细甄别。 在选择是否进行肾移植时,除了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外,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疾病类型、心理状态、经济条件等多个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判断,以制定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案。 总之,肾移植在年龄上存在一定的限制,但这种限制并非绝对。

 

04肾移植存活情况怎么样?

 

 肾移植后存活分移植肾存活、人存活两类。具体情况如下: 1、 移植肾存活 一年存活率为90%左右,五年存活率为85%左右,十年存活率为60%左右,大部分患者移植肾存活时间为十年左右; 2、人存活 概率相对较高,肾功能差者可以再次进行透析,平均存活时间大概为二十年左右。 具体存活时间存在一定个体差异,存活时间呈正态分布,中间大部分人群存活时间为十年左右,最长寿命可到达40多年。肾脏存活率与肾脏本身质量、受体配型程度有关,移植后定期监测肾脏功能、用药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是提高移植肾与人存活率的关键。 在肾脏移植这一医学奇迹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严峻的现实——供体短缺。据国信证券研报等权威资料估算,国内每年等待肾脏移植的患者数量高达数十万,而实际完成的移植手术数量却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这个巨大缺口成为了制约肾移植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供体短缺的原因复杂多样。一方面,受传统观念、文化习俗以及法律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公众对于器官捐献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仍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器官捐献体系的完善程度、捐献流程的便捷性、以及捐献者及其家属的权益保障等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器官捐献的积极性和数量。 面对这一挑战,社会各界正在共同努力,寻求破解之道。这也需要所有人积极参与到器官捐献的宣传中来,共同推动这一事业的发展。 器官捐献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延续,它不仅为等待移植的患者带来了重生的希望,也体传递了捐献者及其家属的大爱与无私。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器官移植供体短缺的问题将得到逐步缓解。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创新性的想法与行为能够涌现出来,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